您的位置: 首页 >心理健康>心育课程>详细内容

心育课程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18 09:01:22 浏览次数: 【字体: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衡阳市第八中学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这是全社会尤其是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校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长期以来一直正视并重视这一问题,很早就在学生中开展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合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心理正能量,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便于2012年申报了《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后,课题组全体成员以更加积极务实的工作态度,系统规范地展开了各项研究,目前此课题已经进入中期研究阶段,本报告主要就为什么要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中做了哪些工作、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等问题作一简要的回答。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由来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这个目标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发展性和补救性两个方面入手。但现状是,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人只片面强调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当成了主要目标, 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高中生心理和身体一样,有自愈的本能。心理辅导就是一个从助人到自助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逐渐学会自己治疗自己。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人人身处网络环境之中,老师、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不回避这样一个大环境,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兴趣与熟悉,学校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面,规避其消极面,便成为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初衷。

2、验证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研究结果的理论需要

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得益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的兴起。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 (Martin E.P.Seligman) 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zentmihalyi)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正式为世人熟悉的标志是2000年1月塞里格曼和契克森米哈在《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

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进行实验性和探索性研究。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在2001-2005年间发表的论文增长平缓,从2006年开始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在我国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始人是孟万金教授,他于2002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并于2006开始在全国开展实验性研究,积极心理品质也是他们课题研究的核心。但总的来说,国内目前对高中生积极品质研究的较少,而且因为国内刚刚兴起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热潮,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有待进行科学的验证。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对青少年成长及其今后的人生非常重要,因此本课题旨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各方的力量,培养高中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其一生受益。

(二)课题界定

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即赛伯空间(cyberspace)。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作为当代高中生,心理品质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体言之,要具备“四心四力”即自信心、公益心、责任心、进取心和意志力、审美力、亲和力、创造力。

(三)研究目标

1、界定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本课题拟采用多角度调查统计,经高中生自己、高中老师、高中生家长和相关成功人士等多方人士的认同,来确定高中生需要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

2、建设新型心理课程。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今天,本研究旨在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理念贯彻到课堂,让学生在最大的时间和空间广度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及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积极心理情绪,领略积极心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影响,自觉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4、培养一批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从教学到生活均能持续地影响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当代高中生心理现状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从社会家长,学校老师及学生自我等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从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角度研究当代高中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积极心理品质。

2、校园心理信息平台研究与搭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搭建专业校园心理信息平台,并合理应用此平台,及时掌握有关学生心理状态的第一手资料,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我等多方联动来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依据。

3、网络环境下新型心理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研究“新型心理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与家庭文化,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以及该课程建设的评价研究、组织推进办法等等。

4、“心理网吧”研究与实践。研究“心理网吧”的创建模式、有效运行机制及环境、常用心理量表、心理小游戏等的网上使用、基本网络互动工具的积极应用以及网络心理咨询的开展与推广等。

5、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模式与实践,包括目标、机制、内容、载体、手段、跟踪反馈以及评价等等。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主要面向衡阳市八中在校教师、在校高中生及部分学生家长展开,拟采用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观察法等,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出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生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结论。

二、研究情况

1、按计划完成了我校高中生心理现状调查与研究,我们先后对我校高中生进行了《自信程度自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l-90心理自测量表》《性格优势》《中学生人际关系量表》《中学生学习适应》等心理量表进行测量,了解和把握我校高中生目前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

系列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71%的中学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普通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适应不良、强迫症状等。重点中学学生的父母期望值更高,学业负担更重是直接影响重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原因。有研究表明学习和学业是中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父母对子女期望愈高,子女的心理压力愈严重。研究结果同时显示重点中学学生的父母和社会对学生关注程度、学生的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及进取心和意志力等品质都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并自编《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调查量表,发放给家长、老师、社会人士,统计并总结出高中生一般需具备的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四心四力”即自信心、公益心、责任心、进取心和意志力、审美力、亲和力、创造力。

2、制定并实施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案。

通过校园网的平台,弘扬我校“固本尚真,多元化发展”的特色教育,以“从高从严,求真求美”为校训,对我校师生取得各项可喜的成绩和荣誉进行宣扬,营造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氛围。让学生从网络上吸取正面的,积极的能量,促进自我成长和提高,自觉培养自己的“四心四力”。

通过各项特色的活动举办,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四心四力”,我们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特色活动,如:辩论赛、K歌之王、心理话剧比赛、心理游戏大比拼、心理健康征文比赛、一站到底、心理演讲比赛、敬老院和孤儿院慰问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四心四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与道德情操,培养了自己积极心理品质。

通过系列的心理团体辅导课,大幅度提高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的“四心四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网络收集第一手资料,设计精彩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让参与的学生受益匪浅,目前我校已经进行了六期团体心理辅导,每一期以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核心,让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以形成和极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信息网络和QQ群,对我校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高中生心理特点知识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让他们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心理支持系统。从而让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得以有较好的大环境支持阵地,促进他们积极心理品质“四心四力”的形成。

3、“心理绿色网吧”基本成型,我们每个班级均成立有交流群和家长群,学校要求老师有意识在群里讨论人生、积极引导学生的舆论和娱乐倾向,讨论积极心理品质“四心四力”的培养,让学生进行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反思,促进自己内心积极品质“四心四力”的形成。同时我们利用家校通信息平台向广大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高中生心理特点,有效指导家长理解尊重孩子并掌握相关的沟通和交流的技巧。

我校专门购买的心理健康测量软件,此测量系统包含了44个专业心理测量量表,34个趣味心理测量量表,供学生自由进行心理测量,并且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了心理专业的QQ在线咨询和心理信箱服务,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其他心理特点,及时调整。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反馈,必要时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

三、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正式立项后,我们对先期已经开展的实践工作进行反复总结与深刻反思,对开题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优化,以保证我们的研究工作高效推进。在课题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努力下,做出了如下成果。

(一)理论成果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虽然不同于补救性的传统型心理健康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看成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纵观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医学模式到社会学模式,再到后来的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从消极补救到积极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心理教育正逐步实现从面向个别同学到面向全体同学,从解决个别问题到全面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广度上的扩张。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借鉴经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体系。主要包括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

1、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方向与目标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前提是对人性的积极假设,即对人性持积极的评价,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本能。全面的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的,旨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针对出现普遍心理问题的同学,通过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针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即出现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学生,进行个体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后两个目标,而对发展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目标就是在兼顾后两者目标的同时,强化第一个目标,实现三个目标的统筹发展。让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全体学生的方方面面。

2、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任务与功能

如上文所言,我们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内在积极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具体任务就包括积极的思维习惯、认知习惯,积极的自我认知,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积极的行为习惯、积极人格的塑造、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极的人际互动,以及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功能在于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对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尤其突出提高学习效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能力。

3.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对象与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可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4.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原则与特点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分享欢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兼顾认知传授。

5.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6.积极心理培养的成效与评价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成效除了表现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外,更看重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职业能力、勇气、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第二,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沉浸体验、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

第三,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与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发掘其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乐观、爱、交往技能、职业道德、信仰、希望、忠诚、坚韧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预防、调节和缓冲作用。

第四,临床心理学模式的转变。未来的心理治疗不仅仅是修复创伤,将会更加提升人们所具有的美德和力量。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最核心的评价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把评价当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因而对形成性评价情有独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经常的形成性评价,可以经常监控、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课题组老师与全校老师在积极实践课题基础上,撰写出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获得各级奖励。从而提高了自身对心理学的认识,增强了对学生心理品质形成过程的了解,为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周湖北老师撰写了《班主任工作中的“心”方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开展网络咨询 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邹桂兰老师撰写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之我见》《意象对话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开展研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黄佩芝老师的《自信与自卑》;王淳之老师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汪美明老师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胡敏老师的《浅谈在体育教学中调解学生的情绪”》;唐志军老师的《在毕业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实践成果

1、搭建了网络心理教育平台,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手段。

我们搭建的网络心理教育平台已经基本成型:在硬件建设上,更新升级后的校园网络节点覆盖全校,运行畅通。在软件配套上,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网上“兰姐信箱”、知名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网站、知名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博客以及各级心理交流QQ群(包括班级QQ群、班级家长QQ群、资深心理咨询老师的QQ群等)以及家校通信息平台等,已经基本做到了信息集散及时,多向互动通畅。通过网络心理教育平台,我们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还可以充实研究的原始材料,同时也拓宽了整体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手段。

2、初步构建了一套全方位、开放性,具有可操作性的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模式。

①构建了家校、社校、班班通联动网络心理教育平台;

②建立了常态化开展的信息采集、评估、反馈、咨询、培训、诊疗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③构建了以心理专职部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主导,学校德育部门积极干预,学生社团活动中心积极参与的活化实践模式。

3、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正在形成,校园人的精神品格趋向优良。

①学生已基本具备普世道德,如关怀情感、是非观念、宽容胸怀等;

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正在形成,如正确对待考试成绩,对别人的批评甚至指责抱平和心态,能更多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卑心理,对师友有着良好的亲近感,对社会现象有辩证客观的认识等等;

③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如多元能力的形成,对素质教育有正确的体认,积极参加学校和校园社团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等等。

4、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手段为推手,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升效,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我校先后被确立为衡阳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这是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与督促。2012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了衡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活动基地,聘请了衡阳市南华大学附一医院的心理学教授和衡阳师院的心理学教授为指导顾问,提升了我校心理教育中心的视野与水平,为更好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总之,经过阶段努力,我们课题组织系统本身运行时有序高效的,这保障了课题内容已整体稳步推进,已经基本搭建了“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模式”,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研究的困惑与下阶段的设想

尽管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在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家长自身不正视、不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故要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并非易事,且在解决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必需得到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亲属等各方深入沟通与积极配合,而部分学生及家长往往报以回避的态度。但心理健康问题不应只是学生的事,而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一个内容。因为观察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的重要他人。只有家长以身作则,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围才能真正为孩子提供一个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环境。可见,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社会当务之急。

(二)部分学生、家长甚至少数老师心理关怀缺失

教育部门、社会舆论导向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导致某些学生、家长甚至少数教师偏重智育、分数、方法,轻情感,使得学生得到的心理关怀不足。

由此可见,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工作实为当务之急。因此,尽管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与困惑,基于基层教育工作的需要与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一定继续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将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三)下阶段我们研究的工作重点为:

1、对在网络环境下我校培养高中生心理品质的方式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摸索出一套可以进行在其他普通高中或者示范性高中进行推广的模式,力争为他校提供咨询报告和个别化教育方案,从而普遍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塑造青少年“四心四力”的积极心理品质。

2、力求该课题研究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在实际中不断提高和修整,并且成为一套常规化培养方式,从而能真正落实到以后所有高中生的培养中,让他们在自己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能够拥有“四心四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持:龚彩福

                                                      执笔:周湖北

                                                           邹桂兰王再平 王梦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